速看:国庆期间电动车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王朝阳院士提供破解之道

《财经》年会2023:预测与战略于2022年12月17日-18日在北京召开。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讲席教授、电池与储能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朝阳发表演讲。

王朝阳的演讲从电子储能的角度探讨了双碳背景下电池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并分享一些新的思路。

王朝阳指出,要实现双碳目标,交通的电动化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是重中之重,其中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是交通领域全面去碳化,第二是发电过重全面去碳化,第三是全面经济大幅度往电气化转移,基本上就可以达到全面经济的去碳化。


【资料图】

王朝阳表示,交通电动化已经是全球的共识,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去年中国的汽车销量达到350万辆,远远走在全球最前列,销量市场的需求暴增,导致动力电池需求暴增。

王朝阳提到电池价格的飞涨问题。他指出,过去一年碳酸锂从不到5万块钱一吨飙升到了50万一吨以上,这导致电池成本显著增加,这个趋势对于中国发展新能源市场不利,所以首先必须要考虑如何让电动汽车价廉物美。

第二要考虑的是有没有足够的原材料满足未来电池和储能的生产需要。王朝阳提到,动力电池还需要镍等,所以电池原材料的可持续供应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第三应该考虑到电池生产过程中,实质上是有碳排放的,所以怎么减少碳排放。

王朝阳结合专长,分享了电池储能技术的特点。他表示,人们主要是对电池当中储存的电能量感兴趣,可以把电池比作一个仓库,里面的货物周转得越快,也就是说电能源的使用频率越高,仓库的经济价值就越大。所以电池本身大小不是最重要,关键是里面的能源能否被反复高频率的使用,达到价值最大化。

他举例介绍,怎么样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问题,普遍做法是增大电池的能量,利用大电池装机到汽车上。而一旦用大电池解决续航,成本则居高不下。

王朝阳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路径,假如能够采用50度电的小电池装在车子上,每充一次电可以行使350公里,基本上可以满足日常通勤的需求。同时电池要具备10分钟快速充电的能力,可以通过快速补能很轻松的满足远距离出行需求,1000公里基本上充两次电每次10分钟,对消费者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对消费者来讲,电池成本降低了3倍;对整个社会来讲,原材料的消耗降低了3倍,每辆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也降低了3倍。这是电池储能经济学的一个典型应用,即强调增加使用的频率。

王朝阳进一步提到这种小电池的充电桩,他表示,这种十分钟充电的小电池只需要3000千瓦的充电桩完全可以匹配现有在建的,利用快充电池还可以同时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目前最好的充电桩大概一小时只能服务一辆车子,未来用10分钟充电的电车的话,可以提高到每小时服务6辆车。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这几年国庆期间经常碰到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的现象。

王朝阳表示,由此可见,安全的快充技术是推动汽车电动化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技术,亟需国家大力投入。

通过举例,王朝阳表示电池储能经济学的核心是频繁使用,这是最大的一个技术特点。把这个特点跟应用场景商业和市场创新模式有机结合,非常有可能催生一些新的极具竞争力的储能解决方法。

最后王朝阳总结,只有做到原材料的可持续供应,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高频率的使用储能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电气化转型。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电动汽车 破解之道 汽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