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新!创业板新增IPO数量不敌去年,每上市5家就有1家破发

还剩下最后一周,2022年就要结束。

今年是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第三年,第一财经根据深交所官网数据统计发现,截至目前,2022年深交所共受理创业板IPO企业总计215单,与2021年的291单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12月份,作为往年的受理小高峰,却没有如约而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新受理的企业中,绝大部分还处于问询状态,但也有20家成功过会。其中,进展最快的如深圳民爆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民爆光电”),仅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受理到过会的环节。另外,有16家终止审核,1家审核未通过。

而今年,总计有148家创业板企业顺利IPO,登录资本市场,数量上同样不敌2021年,且首日破发占比高达20%,也就是说,平均每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就有1家首日破发。

年底意外遇冷

从受理的时间分布来看,6月份是今年的受理顶峰,当月深交所共受理创业板IPO企业144单,受理数量占据了全年近7成的份额。

而除了6月份以外,其它月份都十分平淡,尤其是10月-11月,连续两个月份每月仅受理1家IPO。

按照惯例,12月也是全年的一个受理小高峰,比如,2021年6月深交所共受理了135家创业板IPO项目,12月也受理了72家。但这种惯例却在今年打破,截至到目前,12月仅受理了7家企业的IPO申请。

从区域来看,215家企业依旧主要来自于浙江、江苏、广东这三大省份,数量分别为35家、37家、41家,三地为创业板贡献了一半的受理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相比,来自于广东受理企业的占比在下降,去年新受理的企业中,25%来自于广东,这也是广东的主场优势所在,而今年仅有19%的企业来自于广东,占比大幅下滑,而同时,浙江、江苏的占比则有所提升,显示出创业板对长三角企业的吸引力在增加。

而在保荐机构方面,215家企业的保荐机构共42家,其中,中信建投、中信证券、民生证券、海通证券保荐的数量最多,分别为20家、19.5家、19家、20家。

从审核状态来看,215家企业中,147家处于问询状态,24家中止审核,7家新受理。

7家企业“二进宫”

另外,也有20家今年新受理的企业已通过了上市委会议。其中,进展最快的是民爆光电,该公司于今年5月11日受理,9月27日即成功过会,这是民爆光电的第二次闯关,2020年7月22日,民爆光电的首次申请获得创业板受理,但在5轮问询之后,其于2021年9月30日主动终止了审核。

今年民爆光电“卷土重来”,在2轮问询后过会。

事实上,算上民爆光电,创业板注册制以来已有7家公司二次受理,还包括正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正业设计”)、西安鹰之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鹰之航”)、苏州星诺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星诺奇”)、苏州湘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湘园新材”)、江苏网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网进科技”)、常州武进中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瑞电子”)。

其中,今年二次受理的中瑞电子也于12月成功过会;鹰之航于今年3月二次受理,10月已问询;湘园新材于今年9月受理,10月已问询;正业设计于今年8月在上会前夜主动终止审核;星诺奇也于今年7月再度主动终止审核;网进科技则处于中止审核状态。

在今年新受理的企业中,还有16家主动终止审核,1家审核不通过,为安徽安天利信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于今年3月底受理,上市委会议审议认为该公司未能充分说明其符合“三创四新”的特征及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创业板定位要求。

两成破发

从上市的情况来看,今年截至到目前,创业板已有148家企业上市,同样不敌2021年的199家,累计募集资金近1800亿元,其中,首发募集资金额最高的为华宝新能、腾远钴业,均超过50亿元。

上市首日表现方面,在今年破发潮席卷A股的背景下,创业板已有29家企业首日破发,占比近20%,也就是说,平均每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就有1家破发。而2021年全年也仅有6家破发。

3月、4月和9月是新股上市首日破发较为集中的月份,大面积破发的新股所属行业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医药生物、计算机、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等行业。

与2021年相比,不仅新股市场破发现象频繁,上市首日的涨幅也下降明显。

从首日涨跌幅来看,16家上市公司首日跌幅超过10%,其中,中一科技首日跌24.6%,跌幅最深。而首日涨幅超过200%的仅有5家上市公司,其中,快可电子以首日267.4%的涨幅位列第一。

今年148只新股的首日涨跌幅区间为-24.6%—267.4%,加权平均涨跌幅为31%,而2021年新股的首日涨跌幅区间为-13.2%—1942.6%,加权平均涨跌幅为117.4%。相较之下,去年的新股首日波动更大,打新的收益也更加确定。

兴业证券分析师郑兆磊认为,询价新规落地一年来,新股首日破发率开始显著上升,破发的背后是风险认知重建的过程,新股收益的获取由博弈入围转向研究驱动。

另外,到现在,148家上市公司中,有一半的公司最新收盘价在首发价格以下(后复权),其中,多只股票已腰斩。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加权平均 也就是说 募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