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门:规模越大,业绩越差?基金魔咒又应验了
Wind数据显示,在2022年三季度末规模超百亿元的基金中,仅有1只基金2022年实现正收益,“规模魔咒”似乎再次得到验证。
规模扩大真的会带来业绩下滑吗?大规模基金该如何摆脱“船大难掉头”困境?
为此,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了近5年主动含权基金规模与业绩变化,采访了多位百亿元规模基金经理进行调研分析。
(资料图)
百亿主动含权基金“战绩”如何
在2022年震荡行情下,主动含权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偏股混合、灵活型等)业绩普遍欠佳。不过,从2022年取得正收益的主动含权基金来看,大规模基金似乎更逊一筹,2022年三季度末规模在百亿元以上的基金仅有1只全年实现正收益,为安信稳健增值,收益率为1.57%。该基金为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2022年三季报显示,基金股票仓位为17.07%,债券仓位为76.47%。
图片来源:天天基金网
安信稳健增值基金经理张翼飞称,对投研独立性、流动性、分散投资的坚持是在2022年实现正收益的重要原因。他说:“我们只投资流动性好的资产,对流动性的坚持也是对能动性的坚持。很多时候,亏钱并不是没有发现错误,而是由于流动性的缘故无能为力,尤其是管理规模比较大的时候。”
在成立1年及以上的主动含权基金中,Wind数据显示,不足5%的基金在2022年实现正收益。其中,超过八成正收益基金2022年三季度末规模小于30亿元。
以2022年三季度末基金规模为统计依据,50余只百亿元以上规模基金2022年平均亏损20.55%,大于主动含权基金平均亏损率约2个百分点。
百亿规模基金业绩欠佳,小规模基金是否都取得了好业绩?事实也并非如此。2022年亏损大于40%的主动含权基金中,半数以上基金2022年三季度末规模不足1亿元。
对于2022年的大规模主动含权基金业绩状况,有业内人士认为,2022年市场具有明显的中小盘风格占优、行业轮动速度快的特点,这是以大盘蓝筹股为主的大规模基金业绩表现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小规模基金由于人气偏低、固定成本占比偏高,因此在没有大行情时往往也难以收获较高的净值增长。
规模与业绩难兼得?
那拉长时间线来看,基金“规模越大、业绩越差”的现象是否存在呢?
选取成立5年及以上的主动含权基金后,记者梳理发现,除了2019年外,上一年末规模超百亿元的基金,下一年收益率均不及市场平均收益率。在市场平均正收益的2021年,甚至有近半数百亿元以上规模基金为亏损状态。
数据来源:Wind,规模为上一年末数值
从业绩处在首尾两端的基金来看,在2017年至2022年间,除了华安媒体互联网外,无论哪一年业绩排在前十的基金,规模全部在20亿元以下。有趣的是,在业绩倒数前十的基金中,大规模基金身影则较为多见,尤其是2018年,有6只基金上一年末规模超过20亿元。此外,规模不足1亿元的“迷你基”也是排名靠后的“常客”。
船大难掉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大规模基金的买卖对股价影响较大,往往难以理想价格完成交易。持股越集中,持有单只个股数量越多,交易成本受到冲击越大,越难获得超额收益,导致“船大难掉头”,操作灵活性受限,交易周期拉长,尤其是行业快速轮动时,调仓较困难。
至于分散式持仓,记者了解到,公募基金“双十规则”有助于引导大规模基金分散投资,但要想将前十大重仓股占比控制在较低水平,无疑需要持有更多只个股,这对基金经理管理精力和难度都会构成挑战。
关于规模与业绩的关系,记者调研发现,多数观点认为规模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业绩增长。基金规模过大,会因市场容量及流动性等因素限制业绩增长,过小则易受固定成本、清算风险的影响。上海证券研报显示,基金规模过大还会拉低新股获配率和打新收益率。
南方基金FOF投资部总经理李文良表示,在挑选子基金时,规模是重要考虑因素,“如果我们认为规模超出基金经理边界,会进行基金置换”。
信达澳亚百亿规模基金经理李淑彦认为,规模增加确实会对业绩造成挑战,但规模并无绝对的合适标准,它和基金经理投资方法论有关。如果更关注公司基本面和长期发展潜力,规模半径可以拓得更宽;但如果做的是短期行业景气度,就更适合小规模基金。
前海开源百亿规模基金经理崔宸龙认为,“很难抓住短期快速行情”是大规模基金的劣势。而优势在于,由于交易的客观限制,基金经理往往不太会参与短期博弈行情,更以长期思维为主,投资组合的稳定性变得更强。他表示,由于其风格是长期投资、低换手,目前管理规模还在投资能力范围内,后续如果超过边界,会考虑采用限购方式予以控制。
如何才能摆脱所谓的“规模困境”?
有机构人士认为,投资大容量赛道是大规模基金打破困境的一大方式,因为发展空间足够广阔的赛道通常能更好地容纳大规模资金。
李淑彦表示,平衡规模和业绩可能不只是投资层面考虑的问题,也需要从发行和营销策略着手。基金公司确实需要在产品发售时对市场热度、投资时点和自身投资管理能力量力而行。此外,发行带有封闭期的产品,减少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的非理性行为,加强对投资者的正向引导和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的充分了解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