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焦点!一床难求!纾解新冠重症救治难题,上海扩容改造ICU“应收尽收”

目前仍处于高峰平台期,收治重症是“底线”。

“我父亲感染新冠病毒后,由于伴随有多种基础疾病,已经被医生判定为肺部大面积感染,在家门口的三甲医院输液2天后,仍然无法被收治住院,他的血氧饱和度曾一度降到45%。”连日来,家住上海市普陀区的黄女士辗转在多家医院为其81岁的父亲寻找床位,最终被收治在了家门口的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下称“上海天佑医院”)重症病房,“经过急救,父亲的血氧饱和度已经恢复到了60%多,目前仍在维持中。”

“这一周来,我们陆续接收了多位曾就诊于辖区内同济医院、普陀区中心医院等的重症病人,(他们)都是新冠阳性患者,在被送来时几乎都已经合并了心肺或脾肾等脏器衰竭,属于急危重症病例。”上海天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主任王文华多年身处重症救治一线,8日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冠重症病例,其特点在于病情进展很快,因而需要医护人员更仔细、更频繁地监测患者的生命指征,丝毫容不得耽误。”


(相关资料图)

记者于1月8日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截至7日,全市发热门诊接诊量为2.93万人次,较12月22日峰值下降64.3%。近期,上海市急诊处于高位震荡期,自1月2日起,已连续6日下降。

有多位重症医学专家表示,沪上新冠“重症”仍处于高峰平台期,原因在于感染发热后,大部分患者可以逐步恢复,但仍有少数患者会在7至10天内情况突然急转直下,最终需要寻求重症救治。

并不是每个人都如黄女士父亲那样及时入院。在二三级医院“一床难求”的紧急状态下,新冠重症患者怎么办?

重症病人要“应收尽收”

“特殊时期,我们可能是患者的最后一丝希望,因此,一定要确保收治好每一位急危重症病人,应收尽收。”在“阳康”后返回到工作岗位的第一周,王文华自己也患上了严重的皮肤过敏症。“带病上岗”的他告诉记者,基于上海天佑医院日常与上海十院、同济医院等多家三甲及区级医院的紧密学术共建合作,“一旦有紧急情况,则可以立刻启动多学科会诊进行协同治疗,包括序贯给药方式、如何避免后续感染都会有探讨。”

收治重症是“底线”,也成为了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式。

“从工作流程上来说,我们有上级转诊的胸科医院,但最近他们的床位也都满了。”普陀区一家区级医院呼吸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延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窗口,除了尽可能地在本院加设临时床位,“我们也会让患者去区域内的其他医疗机构碰碰运气,说不定可以解决问题。”

王文华称,他所在的重症ICU区域中,有超过七成的病人是新冠阳性患者,“从上半年的救治经验来看,新冠重症患者中呼吸衰竭或困难的占绝大部分,我们会为患者配备呼吸机,并且掌握用药剂量、设备强度逐步递增的原则;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和有创机械通气的方式也会根据患者情况是否加重来使用,轻易不建议插管。”

“目前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除了救治,患者其实可以在病情初期就提早干预,避免进展成重症。”王文华提醒,如果有痰应努力咳嗽,家属协助拍背。有可能的话,可以每天胸膝卧位一会儿,充分引流痰液,不要绝对卧床。

王文华也进一步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天佑医院能够“应收尽收”,还是归因于医院的重症ICU区域在2021年末进行过一次升级改造,改造后的重症ICU区域涵盖了病人和医生的专属通道,也留有了独立的家属探视区域,设施与操作流程均对标了JCI(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等国际标准,来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

“升级改造后,整个区域50张床位分割成4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专门的医护监测台,让医护人员有开阔的视野可以兼顾到每一位患者的实时情况;而床位之间也留有一定距离,方便留出安全空间以便原地救治;此外还配备4个ICU单间,用于白血病等脆弱人群的术后重症监护,避免交叉感染。”王文华说,正是因为重症ICU区域的提前扩容,也使得此次得以收治更多的急危重症新冠患者。

“我院目前总共有近100张重症(包含了呼吸、心脏、神经专科)ICU床位,是整体核定床位数量的近1/8,占比超过12%,呼吸机也有107台,当下已经全部投入到患者使用中去了。”上海天佑医院执行院长王强这样告诉记者。

事实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也在7日举办的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上表示“呼吸学科应该关注并解决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他表示,以新冠为例,除了相关医学研究、学科体系、人才培养等,其支撑条件则是医疗机构在应对传染病时所需的建筑、设备和管理,“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筹备,才能解决将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近年来,由于疾病谱的变化,民众在呼吸领域的就医诉求不断增多,这也引发了我们这些年想要在医院内加强呼吸和重症救治能力建设的想法。”曾在英国接受过系统性医学培训的王强告诉第一财经,当前,医院也正在将一些手术量减少的科室进行临时调配,用收治一些真正急需住院接受治疗的新冠患者。

组成临时医疗“混编队”

除了早做规划与筹备,也有医院将原有因手术量减少而暂时空余的病房“改造”成重症ICU,并组成临时医疗“混编队”。

“我们在原先呼吸科45张病床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个设有46床的新病区,用于接收和救治新冠相关患者,其中急危重症就有20多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嘉定院区呼吸科主任陈吉泉告诉记者,有许多病人送来的时候就是急危情况,“好在他们如今不用等待了,可以直接收治进来,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陈吉泉表示,加大新冠患者收治力度的同时,相关培训也要同步进行,“比如,由于重症患者需要多学科医护人员的参与,因此我们将呼吸科医生、非呼吸科医生(心内、肝胆)进行‘混编’,两人一组,再在每个科室抽调相关护士,一同进行合作救治。新冠病历书写的注意事项,抗病毒药怎么用、用多少剂量,呼吸机怎样第一时间操作、怎么调节等,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

谈及重症救治的原则,陈吉泉也表示,一些老年人尤其是合并了基础疾病的新冠患者,其危重症比例比较高,进展成呼吸衰竭的速度也快,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及时处理,“比如,有的患者病情不稳定,可能夜里0点医生刚结束一班检查时情况还行,但突然到了凌晨1点就急剧变化甚至需要气管插管抢救,一直忙到四五点,相关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会比以往大很多。”

陈吉泉说,目前,床位增设完成,医护人员的返岗率也已经超过九成,“下阶段,院里的各科室(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外科等)也将统筹起来,建立梯队并打通使用,全力保障新冠重症患者,尤其是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重症平台期内逐步恢复。”

而记者也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了解到,该院虹桥院区的ICU也于日前腾出了近50张床位,专门收治有病毒性肺炎或混合性肺炎的重症病人,同时派驻重症专科医师常驻,重点管理这类患者。对于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高流量吸氧机器等重要设备,ICU安排专人专班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此外,重症ICU区域“扩容”后,对病人进行分型分类医治也是重点。为此,记者从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方面获悉,该院在原有综合重症ICU基础上,将其中一处妇产科病区内的30余张床位临时转用于新冠亚重症患者的收治,“对于一些可能要进行无创通气、高流量吸氧,以及需要标准俯卧位的病人,可以在这一病区治疗,待2~3周逐步恢复。”该院副院长、上海市医院协会重症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重症医学专家李颖川告诉记者。

“目前来看,在各级医院的共同努力下,重症救治的关口进一步前移,我认为新冠重症高峰会形成一个缓慢的平台期或缓慢的增长期,并且在未来的2至3周时间得到缓解。由此,急危重症发生率越来越少,救治过程则会越来越规范,患者的预后也会越来越好。”李颖川说。

关键词: 天佑医院 医护人员 应收尽收 基础疾病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