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讯!对话张忆东:投资托底仍是复苏显著特征,股市赚钱效应催化消费回升|首席看市

“人工智能前景光明、发展迅速,但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竞争格局。”


(相关资料图)

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突破1万亿,显示市场交易活跃度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市场整体也在波动上行。上证综指年初至今累计上涨7.74%,深证成指累计上涨8.60%,科创50累计涨幅高达20.94%。特别是“人工智能”、“中特估”、“数字经济”等市场热点受资金持续热捧,市场科技投资景气度持续提升。

不过,从宏观经济数据看,复苏趋势确定,但幅度较为温和。那么,当前投资是靠什么拉动?资本市场复苏如何“激活”消费?透过短期温和的宏观数据,可以看到哪些长期结构性的微观特点?人工智能等市场板块是否过热?针对上述问题,第一财经近日对话了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

“出口有韧性、消费偏温和、亮点在投资”,是他对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判断。他认为,消费者信心与股票市场相关度非常高,伴随资本市场回暖,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提升,有助于提升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意愿,进而支撑居民对商品和服务消费的提升。

同时,对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投资,他表示,从产业角度而言才刚刚开始,距离成熟的商业模式还需要一些时间,投资者也需要更耐心一点。

宏观依然是投资托底

但产业载体不是“铁公基”

第一财经:当前宏观经济复苏处在一个怎样的阶段?

张忆东:总体而言,现在依然处于复苏的初期。趋势是好的,但幅度相对温和。

出口方面,比较有韧性。尽管海外需求总体不景气,欧美PMI纷纷跌入50%以下收缩区域,显示增长乏力,但是中国的出口,特别是以制造业为特征的结构性优势产业,体现出很强的韧性。

消费方面,相对温和。从月度数据看,商务出行明显改善,但居民消费复苏乏力。

亮点还是在投资层面。目前基建、制造业投资恢复向好,特别是去年的一些财政支出,今年会延续。所以投资托底,依然是目前经济恢复的显著特征。

第一财经:如何理解你说的“投资托底”?靠哪些投资来托底?

张忆东:先进制造和科技驱动,是当前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发力的方向。

首先,近两个月对公信贷增长非常快,特别是很多与“新基建”相关的信贷,以及“新基建”相关先进制造业的信贷,增长更加明显。

再看发债。过去几个月,城投依然是主要的发债主体之一,但城投募资的投向的新亮点是产业园区,这与以前的“铁公基”大大不同。有点像“合肥模式”,将资金投向有产业基础、为产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的新基建,以产业带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当地的城镇化。包括近期对债券基金投资低等级信用债的投资比重等监管措施,都有助于推动融资主体,将目光转向更加有竞争力的产业领域。

所以,今年从总量投资增速上看,不是大干快上,也不是一次性的强刺激。但是,拆一拆投资结构,还是令人非常欣喜的。这样的发展是长期更健康的,是修养生息、放水养鱼,为长期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第一财经:扩大内需是今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不过,目前居民消费的复苏似乎较为缓慢。从微观层面,消费复苏的支撑在哪里?

张忆东:从月度高频数据来看,出行特别是与商务相关的出行,恢复得非常好,有的数据甚至超过了疫情前。但是居民的消费,特别是居民可选消费相对乏力。比如汽车,在各地纷纷出台政策的背景下,整体数据依然不够强。

疫情期间积累的超额储蓄,是投资和消费的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储蓄的转化需要条件。

从美国市场的案例来看,消费者信心指数与股票市场相关度非常高。过去几年受货币宽松影响,美国市场大幅上涨,带来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张,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得到较大支撑。

我也相信,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赚钱效应的提升,企业业绩跟随经济复苏改善,给投资者带来赚钱效应,投资者的预期也会得到改善。从而,超额储蓄中一部分转化为消费,一部分转向资本市场的再配置,另外中小企业摆脱疫情困扰,也会加大资本开支,扩大投资。

科技浪潮像“淘金热”

投资者需要更多耐心

第一财经:拆解过宏观数据后,我们来看微观层面。近期A股市场活跃度持续回升,科技投资持续景气,科创50年初至今来及上涨已达20.94%。投资者更是纷纷关注上市公司的“含AI量”。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张忆东:风起云涌的科技浪潮已经铺面而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在草根调研中也发现,很多制造领域、科技领域的企业家,都在加班加点学习,如何去适应这样的科技浪潮。各个层面围绕科技相关的资本开支,预计会保持较高的增长。

从地方来看,各地因城施策,都在通过母基金、产业基金等形式,在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围绕新基建增加资本开支。

注册制改革、科创板推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给了企业家和资本向科技布局的信心。而科技浪潮的到来,则提供了充分条件。在低速增长的高质量发展时代,不会在依靠粗放式地产驱动、“铁公基”驱动,必然是更多依靠科技驱动、内需驱动。科技创新已经是资本市场最主要的投资方向。

第一财经:从二级市场看,资金热捧之下,有投资者担心存在一定“泡沫”,甚至有学者公开发声提醒注意产业发展风险,强化场景落地,避免“一地鸡毛”。你认为当前的人工智能等领域是否高估?

张忆东:新兴产业有没有泡沫、是不是健康,不能按照二级市场静态估值的角度来判断,静态估值贵,未必就是泡沫。科技浪潮一定会向“淘金热”一样——大家看到不明觉厉的空间,才有蜂拥而至的资本,进而有不断迭代的创新,形成自我循环,最终梦想照进现实。

科技浪潮在产业周期初期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贵,都会觉得跟没有创新的时候相比太贵。而且,从投资角度来看,个体风险确实不小。

我认为现在的AI比较类似90年代Web1.0时期,“横空出世”,然后对各种应用场景产生广泛影响,并快速迭代,但是成熟的商业模式还没有明显出现。前景光明、发展迅速,但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竞争格局。

这时候,无论是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还是产业端,都还像“小孩子”。不能用静态的估值体系去套,更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鼓励,用PE/VC的视角来观察。对于是不是泡沫,重点不是看短期涨了多少,而是要看这轮AI科技浪潮最终行不行,能不能持续带来创新和高增长商业应用。

第一财经:你对投资者有何建议?

张忆东:正确的事情不必怕踏空,人工智能才刚刚开始。

从产业角度,虽然成长很快,但是距离成熟的商业模式还需要一些时间,投资者也需要更耐心一点。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可以考虑围绕科技型基金经理,做一些反向波动的定投。我认为,科技成长肯定是今年的投资主线。

不过从交易方面来说,人多的地方就容易踩踏。哪怕是正确的产业方向,过度亢奋之后也容易出现过度冰冻。我近期也在提醒,今年资本市场有点像2013年。当时以双创、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成长股是全年的主线,但是即便如此,2013年5、6月份也曾出现过一波调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