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速讯丨科学家“创业天团”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千亿级创新药企——百济神州共同创始人,这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身份的AB两面。
(资料图)
在他的手上,有两支指挥棒,一支在北生所这方“改革试验田”赋予科学家更多自由,展开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探索;另一支则将原始创新成果带到“实战场”,撬动创新药研发。
“很多基础科研的终点可能只是一篇静静躺在库里的论文,如果能捕获原始创新的社会价值,是更有成就感的。”在王晓东眼中,创业的魅力难以抗拒。从他开始,十余年间,北生所共有7名科学家先后创业,渐渐形成一支科学家“创业天团”。
2016年,百济神州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企业供图
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科学家里的企业家
2019年11月15日凌晨,当很多人仍在睡梦之中,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邮件带来一个重磅消息。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第一个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在美上市,改写了中国抗癌药“只进不出”的历史。当日,百济神州对外宣布了这一喜讯,泽布替尼这一新药,让世界对中国的新药研发能力刮目相看。
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是百济神州的共同创始人。这位双料院士的创业传奇,从21世纪初就写下了序章。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组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将其作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基础科研“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和运行模式”的试验田。
当时,王晓东已是生命科学领域极负盛名的人才,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获终身教授职务。
正为北生所所长一职物色人选的国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吴瑞,将王晓东、邓兴旺等名字写进了推荐名单。2003年4月,王晓东回国参与了北生所首任所长竞聘。由于一时不能全身回国,他与邓兴旺成为北生所第一任联合所长。直至2010年,王晓东将工作重心全部转向国内,独立执掌北生所。
让科研人员能心无旁骛地探索真正的科学问题,是王晓东的办所理念之一。在这里,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不重论文、奖项,而是进行5年一次的国际同行匿名书面评审。
“5年内不需要每年做考核汇报,科学家们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攻坚克难。”北生所行政副所长黄嵩说。
“我只参与科研有关的事”
企业里的科学家
随着全身心归国,王晓东创业的“冲动”又起。2011年春天,“百济神州”注册成立,最初的实验室与北生所一样落户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王晓东与共同创始人、“中国通”欧雷强(John V.Oyler)早有约定,“我不参与企业管理,只参与科研有关的事。”对他而言,自己的角色定位始终是“科学家”。
不太宽裕的启动资金主要花在了组建高水平团队上。最初的资金很快“烧完”,欧雷强飞回美国开始了漫长的筹钱之旅。百济的科学家们则埋头实验室,在北京加码研发。
熬过最艰难的那段时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迎来转折点,2012年至2016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9%。作为这一领域的先发者,百济神州赢得资本青睐,几年间先后完成了在美股、港股和A股的三地上市,如今总市值已超过2000亿元。
为了跑出新药研发的加速度,王晓东为科研团队划定方向:“如果我们还不具备找到原创靶点和原创新药的能力,那我们至少要在临床前、临床疗效上,做到效果更好。”
在泽布替尼的研发过程中,王晓东也曾在重要的“分岔路口”上拍板定案。最先从BTK抑制剂中嗅到机会的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负责人汪来发现,全球首个上市、用于治疗淋巴瘤的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其实是一个偶然开发的成果,对靶点的抑制并不完全。由此,团队认为应该找到一个更专一的BTK抑制剂。但一些重量级研究者则认为,伊布替尼药效给力,恰恰是因为多靶点抑制。
面对这两条路径,最终王晓东做出选择:“要相信科学!做更专一的BTK抑制剂。”这个方向选对了,泽布替尼得以诞生。此后,泽布替尼向全球重量级药物——强生公司上市多年的伊布替尼发起挑战,并最终在“头对头”全球3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更高的疗效与安全性。
原始创新成果加快转化
科学家“组团”创业
在北生所里,王晓东的下场创业,还有着特殊意义。
所长带头创业,最直接的效果是打消了很多人的顾虑。这意味着,走出实验室创业,不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百济神州的成功,为其他创业者跑通了模式。”王晓东说。这种把企业交给更懂得管理和经营的人,科学家在企业里指导研发的创业模式,在北生所被不断复制。
2007年,在病毒受体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李文辉回国加入北生所,潜心研究乙肝病毒受体。5年后,这项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了乙肝病毒的受体NTCP,一种牛磺胆酸转运蛋白。李文辉也踏上创业之路,与黄嵩等同事一同创办了聚焦抗病毒药物的华辉安健。
在这个新“战场”上,华辉安健初战告捷,用于治疗慢性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中和抗体HH-003注射液近日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
主攻炎症领域,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北生所研究员邵峰,也在2020年踏出实验室,创办了炎明生物。
“北生所里创业的科学家已经有7位,创业全部是基于自己的原始创新成果。”王晓东语气里透着骄傲。在他看来,科学家从实验室迈向企业的这一步,角色没有变,变的是对科研的理解。 本报记者 赵语涵
创新密码
科学家创业走向“黄金时代”
以科学家为创始人或创始团队成员的“硬科技”创业,正成为模式创新和平台经济之后的创投界新宠。十年间,从北京放眼全国,科学家创业正走向“黄金时代”。
截至去年年底,已上市的科创板公司中,超六成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在北京,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越来越多的领域,吸引着科学家成为双创翻涌浪潮里的一朵朵浪花。
北生所所在的未来科学城“生命谷”,已吸引68位著名科学家来此一展创业拳脚。科学家创业渐成风潮的背后,还有着越来越多的专业孵化平台在助其腾飞。
2022年底,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5部门印发《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方案鼓励标杆孵化器挖掘具备实力、热衷创造、勇于实践的顶尖青年科学家、产业服务专家、投资人和产品经理,针对重大现实问题和场景需求,组建“超前孵化”合伙人团队。
翻开北京首批标杆孵化器及其创始团队的名单,从高校教师转型、历任多家跨国科技企业高管的陆奇,机器人领域知名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及名誉所长王田苗,在美国波士顿从事多年原创新药项目孵化的朱鹏程……一个个在各自专业领域里极为响亮的名字跃然眼前,而他们,都在躬身为科学家创业服务,也进一步助推北京原创成果产业化落地。本报记者 赵语涵 孙奇茹
亲历者说
ATLATL创新研发中心创始人朱鹏程:
做科学家创业背后的推手
创业难,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更难。
这样的痛点,被ATLATL创新研发中心创始人朱鹏程看在眼里:“在大学宿舍里,就能诞生互联网巨头Facebook。但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前期组建实验室、购买器材、招聘人员的启动资金动辄千万元。”
正因有着相关学术背景,朱鹏程的创业更加切中要害。“为什么不把建好的实验室跟大家共享呢?”萌生这样的设想后,2014年,他尝试在美国波士顿创立了大众创新实验室,服务了CRISPR、Editas等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独角兽公司。
这一商业模式在美国被验证后,朱鹏程将其带到中国,先后在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地创立专业孵化平台——ATLATL创新研发中心,成为助推生物医药初创企业腾飞的背后力量。
2021年,北京ATLATL创新研发中心——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一期落地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朱鹏程认为,北京的生物医药创新有其鲜明特点。“前期考察后,我们团队非常兴奋,因为北京的高校院所资源太丰富了,里面蕴含着大量的人才和原始创新成果。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做科学家创业背后的推手。”抓住这笔“富矿”,是ATLATL创新研发中心在北京发展的重点。目前,飞镖国际创新平台在京二期项目即将投入运营,三期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将打造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集群。本报记者 赵语涵
关键词: